重庆首例!大坪医院为生物瓣置换术后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3月30日,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曾春雨的带领下,科室起搏电生理团队完成重庆首例、西南地区第二例生物瓣置换术后Micra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让患者重获“心”安。
病情回顾
感染
56岁的袁女士来自新疆,15年前,袁女士出现晕厥、窦性停搏等症状,在当地医院安置了心脏双腔起搏器。之后数年,袁女士虽再未出现过晕厥症状,但先后经历了3次起搏器感染,每一次感染都面临着重新安置起搏器,安装位置从左上胸换到左下胸,再至右上胸。
2017年,袁女士右侧起搏器出现第4次感染,在大坪医院心内科就诊后,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三尖瓣、起搏器导线赘生物形成”,很快进行了开胸起搏器拔除术、赘生物清除术及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术中发现,袁女士心脏腔内大量赘生物形成,常规心内膜安置起搏器安置术风险大,最终,经心外科、心内科联合治疗,在袁女士的心外膜置入了起搏器。
术后约1年时间,袁女士的心外膜起搏器阈值明显升高,已不能满足日常生活,且再次出现头昏、黑曚症状,急需起搏器治疗。
分析
袁女士再度来到大坪医院问诊,科主任曾春雨接诊后表示,对于袁女士这类高过敏、高感染且合并三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而言,安装传统起搏器已经是不可再触及的“禁区”。
曾春雨说:“目前起搏器植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静脉有导线的传统起搏器,另一种是无导线的新型胶囊起搏器。袁女士反复多次行传统起搏器后出现感染,且在该过程中进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再次置入传统起搏器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高。”由此,根据袁女士的病情和本人的意愿,曾春雨决定为她进行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
无导线起搏器又称经导管心脏起搏系统,起搏器体积不足1毫升,形如胶囊,重量不足2克,预装在递送导管上面,经股静脉至下腔静脉后跨过三尖瓣至右心室起搏。
手术方式确定,但袁女士依旧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难题:因之前做过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这会导致无导线起搏器在手术递送过程可能会产生生物瓣卡瓣或毁损风险,安置后也极有可能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从而出现心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
成功
既要成功安置无导线起搏器,也要尽可能减少这些致命风险!心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虽已有成功完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的经验,但对于这例高感染风险且三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来说,也是团队面临的一次全新的挑战。
为了“鱼和熊掌兼得”,曾春雨主任组织全院讨论,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评估。
3月30日,手术开始。由曾春雨指导,副主任医师方玉强带领的起搏电生理团队联合心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建明、心脏超声寿家玲教授,多位专家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将无导线起搏器经股静脉缓慢轻柔地推送至患者右心室低位间隔面后,经多角度透视,过心脏超声充分评估无导线起搏器与右心室间隔面的贴靠情况、三尖瓣各瓣叶开放情况,随后固定并释放起搏器。
一次释放成功!再经牵拉测试,确定起搏器固定良好,测试起搏参数满意,且三尖瓣功能未受明显影响。袁女士体内所安置的Micra心脏起搏器,是目前全球最小的无导线起搏器,它具有所有单腔起搏器的功能,兼容1.5T和3.0T核磁共振扫描,无需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彻底消除了起搏器囊袋及导线相关并发症,减少了创伤与感染风险。
术后,袁女士的晕厥症状消失,各项身体指标正常,已于近日出院,生活恢复如常。